当前位置:首页  记者眼

【华园记者眼】翰墨飘香满华园

时间:2015-05-17供稿单位:新闻网浏览量:2032

分享到

  【编者按】华南理工大学素有“工程师的摇篮”和“企业家的摇篮”之称,表达了人们对华南理工为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认可。这些“霸气侧漏”的外号,都透漏着些许有侠骨而无柔情的工作狂气质。但是,管中窥豹,难以道尽华南理工大学的庐山真面貌。其实,从建校之日起,翰墨飘香的书卷气,就氤氲在红墙碧瓦的诗意校园之中,沉淀为华南理工人的文化底色。

  从华南理工大学组建之日起,从教工到校领导,有许多文化素养深厚的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张进热爱生活,多才多艺。他的书法功力深厚,苍劲的笔迹为华工人所熟悉,《华南工学院学报》创刊号就是由他提写刊名;他文笔很好,才华横溢,著有诗集《晚晴楼吟草》,收集其各个时期的诗歌70余首。还著有小说。

  提到书画,就不能不提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艺术系教授符罗飞。他出生在天涯海角的穷苦渔家,却在意大利当上了洋教授,成为中国最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他两次入党、三次离乡、四下南洋,扛枪挎剑,出家还俗,却与手中的画笔相伴终身;他是欧洲画坛“罕见的心灵画家”,却又被世人淡忘,成为艺术史上的“失踪者”。因为各种原因,在大学岁月里,书画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

符罗飞的自画像也是贯穿了他艺术生命中的大半旅程,不仅深刻镌刻出艺术家复杂而充满斗志的心路历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和着装服饰的前后变化,也投射出现代中国斗转星移的历史运程

《土地的主人》:人物赤身,身体的颜色和大地的颜色一样,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他好像就是大地的化身,也是大地的主人

  这个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画家,影响了周围的年轻师生。1957年,陈天泉毕业分配到华南理工大学从事工科教学,认识了被称为“人民画家”的符罗飞。那时,他经常去看符罗飞的画,符罗飞对陈天泉一些作品表现出的天赋也很欣赏。符罗飞的鼓励,成了陈天泉学画的精神支柱;符罗飞的启发,让陈天泉形成了较为厚重、大胆、中西结合的画风。

陈天泉创作的迎亚运长卷

  同样在建筑学院,刚刚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吴硕贤教授,作为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对文学的热情,比许多读文科的人还要高。“一破变门势不收,千山无奈大江流。”“一席朱楼豪宴款,贫民足可用三春。”吴硕贤的诗词,充满了对自然、生命和友情的热爱以及一位学者对普罗大众的人文关怀。

吴硕贤诗书皆佳,办公室充满了文化氛围

  华南理工大学书画创作的主力集中在离退休人群当中,“热情丝毫不亚于其它文科院校”。5月15日,一场书画作品展正在华南理工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举行。举办这场展览的是老年书画诗词摄影协会的顾学甫和孙怀生,他们共展出书画作品84幅。

  今年81岁的顾学甫,他少年时就喜欢“涂鸦”,青年时代得到著名美术家潘然先生的悉心传授,在素描、水彩画及中国画等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得到了系统训练,研究生阶段在钱伟长先生门下学习。1958年毕业后就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系任教,他自称“在长期为学校的黑板报、墙报做‘美编’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顾学甫部分展品

  孙怀生,军队转业后到华南理工大学保卫处工作,静以书画修身养性,动以歌舞欢度时光,博古咏今,心无烦恼,以笔会友,以舞交友,以“老大仍努力,秋色更辉煌”为理念,和许多离退休教工一样,在书画艺术修练之路上,安享晚年。担任协会会长的刘树道表示:“二人的艺术水准基本代表了离退休群体的总体水平。”

孙怀生部分展品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正如2011年,两院院士师昌绪老先生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校友崔仁辉书法集题词时所言,学习人文艺术,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有助于促进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刻。

崔仁辉校友代表作《兰亭集》长卷部分

  在老一辈的带动下,华南理工大学学子们在2003年成立了书画协会。协会秉承“凡事有兴替,翰墨无古今”的理念,以传播中国传统书法、国画、篆刻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陶冶性情,是大家的共同目标。用爱好书画的土木交通学院的李康同学的话说就是,“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同学们参加“书画名家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并通过各种活动展示作品

  随着华南理工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行,通过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量专业人士加入到书画创作中来。我们相信,华南理工不仅仅是工程师、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假以时日,大量才思敏捷的文学艺术大家也将从华园走出。


《华园记者眼》第50期团队

文字:祝和平 

图片:祝和平 张馨元 朱勐樊(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自资料)

美工:祝和平

编辑:周  玉

编审:孙宏志

总策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