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新闻3月2日讯火红的木棉花已绽放枝头,早春的广州一片生机盎然。革命英烈周文雍和陈铁军的事迹,首次在故事发生地广州以歌剧的形式唱响。2月28日,广州大剧院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出品的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在广州大剧院成功首演,这也是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英雄花开英雄城”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之一。
“就让反动派的枪声作我们结婚的礼炮吧!”伴随着坚定而铿锵的声音,他们就像春风中盛开的红棉,在广州这片火热的土地上绽放风华。合唱和交响乐雄浑高亢的音乐,将全剧推向顶峰,震撼和感动直抵人心。
用当代艺术语汇,讲好广州红色故事
巨大的圆形台阶式层层叠起的基础台,图形化、符号化的道具,巧妙地在不同情节里营造出故事场景。一面窗、一张桌子和两张凳子,几件道具便构建了剧中周文雍和陈铁军的家,几根红色灯线分割舞台,搭构出他们的“婚礼”现场。简洁,却达到了戏剧化的表达。作为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广州红色故事,此次广州大剧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大胆采用具有高度综合性、复杂性的歌剧为体裁,旨在突破红色歌剧刻板印象,用当代的艺术语汇进行创作。
“每次再创作都会是新一代人对于原来的故事一种新时代的注解。”一位观众这样说道。演出现场去繁就简的舞台,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和现代意象的元素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当代表达将红色故事进行了艺术化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在看完演出后谈道:“经典的歌剧需要经得起逆向的考察,包括逻辑架构和呈现上的短板,作为起步阶段的歌剧作品,它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但却是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原创作品。”
音乐打破刻板印象,彰显创作人才力量
该剧是以广州起义95周年、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为契机启动创作,汇聚了众多本土艺术人才的智慧,受疫情影响经历了各种困难和延期,终于得以在英雄花开的春天成功首演。在整场歌剧演出中,不仅有英雄凛然的一面,也有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在音乐的推动下,让观众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剧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可见编剧及作词房千、朱明的匠心独运。
全剧音乐由艺术总监、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梁军率领音乐学系作曲教授张晓峰、副教授刘丁、马波,以及优秀青年教师莫婕,五位作曲老师通力合作完成。铺垫、抒情、张力等各种情绪在剧中的使用尽得其韵,“这么多作曲家来做一部歌剧,既是个性的,又是整体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防大学教授、博导万山红说到。
据介绍,在创排前期,作曲老师们制定出一套创作标准:以最大化程度展现音乐可听性的同时,从本土广府音乐中汲取灵感,进行艺术性打磨,从而保证音乐风格、技术、乐器和声部等的高度统一。不仅能将传统广东音乐元素解构与重组,还使歌剧音乐,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同时,大胆启用男中音饰演周文雍一角也是本剧一大亮点。剧中,周文雍的角色由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铜奖获得者吴哲铭饰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曹光平介绍:“相比于更容易出彩的女高音来说,在歌剧使用男中音作为主角不仅少见,而且难度很大。”此外,陈铁军由女高音刘慧饰演,陈刚毅、龙涛、徐春潇、林俊良、宗泽炜等优秀演员分饰其他角色,他们走心的演绎抓住了观众的心,演出中的精彩唱段多次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在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充满戏剧冲突和多层次的音乐烘托下,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
广州大剧院开年首部原创歌剧,打造新时代文艺精品
英雄花开英雄城,木棉作为剧中最重要的意象,那火红的木棉花不仅是周文雍和陈铁军初识时广州的满城风华、英雄壮烈牺牲时的鲜血,更是他们不屈的精神的凝结,在广州这片火热的土地上默默绽放风华。以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首演为契机,华南理工大学当代音乐创作中心、歌剧中心3月1日在华南正式揭牌,当天还举行了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学术研讨会,该剧主创人员及艺术名家就该剧首演情况进行研讨、交流观点。会上,《上海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直言,歌剧呈现非常流畅,100分钟一气呵成,在广州大剧院这个专业舞台上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该剧实现了跨越教学实践的高峰,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高校,能够兼顾教学和创作,实现教学相长,十分难得。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作曲家金旭庚认为这种高校和剧院合作的模式很好,能够把作品立起来,达到了双赢的结果。该剧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透露,演出上座率达到87.7%,“这对一部首演的原创歌剧来说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在广州大剧院艺术机构使命下,我们希望可以发掘更多的本土创作队伍给他们展示平台,这次我们与华工打造了一个本土创作、本土演出的‘纯广州’的作品,也是我们跟高校合作的一次非常好的案例。希望通过歌剧这样一种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形式讲好我们广州本土革命故事。”
作为广州大剧院2023年开年首部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正如春日里火红的木棉花,在广州这片热忱的土地上绽放。这是一次极具探索性质的艺术实践,也是一次观众对于歌剧和戏剧舞台的新体验,让当代年轻人更加真切地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用新时代新表达讲好广州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