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3月20日讯(记者 刘星彤 黎存根 胡思婷)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赴黔东南开启两会之后的首次考察。3月17日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再次指明了旅游产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以及民族地区的文化保育在文旅融合中彰显自身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得益于市场需求、政策支持、资源禀赋以及交通便利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广东省的乡村游同样发展火热。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据初步测算,2024年全省接待乡村游客5.1亿人次,同比增长11.3%;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798.7亿元,同比增长22.5%。
从珠三角的岭南水乡,到粤北的客家围屋,再到粤东的渔家风情……广东的乡村以其多元的文化和丰富面貌,吸引着大批游客。其中,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北部的派潭镇,北回归线穿镇而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曾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多项殊荣,其2023年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堪称广东特色乡村建设的典范。
3月15日、16日,由羊城晚报社文化副刊部、羊城晚报文旅智库主办的“探寻‘百千万’之旅,粤美乡村超带感——小镇观察家采风活动”走进派潭镇,通过对当地进行深入走访及调研,由业界专家、学者给出了来自田间地头的一手“增城答案”。
旧高埔村:岭南宗祠文化的珍贵样本
采风团首站抵达的增城派潭镇旧高埔村,其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昌华公祠建筑群成为调研的焦点。这座被誉为“水上花园祠堂”的古建筑,完整保留了广府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是研究岭南宗祠文化的珍贵样本。
作为具有六百年建村史的传统聚落,旧高埔村现存广府民居古建筑群在规模、完整度及原真性等方面,均属区域罕见。其中,昌华公祠建筑群的砖雕墀头、镬耳山墙与青石巷道,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空间叙事体系,承载着岭南宗族社会的文化记忆,建筑与周边映衬的山水格局,更暗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昌华公祠至今承担着村落的公共文化功能,每逢传统节庆,村民仍在此举行祭祖、宴饮等活动。
邓村村:古村涅槃重生的“广东典范”
位于派潭镇东南部的邓村村,则在青灰水磨砖墙间演绎着另一种岭南古韵。走进这一典型的岭南客家古村落,映入眼帘的高大古建筑便是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邓村石屋。
作为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邓村石屋见证着古村涅槃重生的全过程。坚持“修旧如旧”,这里完整保留了客家围屋的夯土墙基、雕花门楣等建筑肌理,同时做到“新旧共生”,植入现代酒店管理体系与沉浸式文化体验,成为广州地区唯一以完整古村落形态运营的精品度假酒店。通过文旅赋能,邓村村实现了“空心村”向“网红村”的蜕变。
仙村荔枝文化博览园:做好精妙的“小荔枝文章”
“增城挂绿母树不仅成为增城的代表性景点,小小的挂绿荔枝甚至能拍卖出数十万元的高价,大大打响增城荔枝的品牌……”增城深挖特色资源,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框架,实现“农业+文旅”深度融合之路。采风团在走访仙村荔枝文化博览园的过程中,了解到增城荔枝产业的威水史。“小荔枝成大产业”,当地以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媒,打造“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样本,铺就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谈及如何进一步深挖荔枝文化、创新推广荔枝文化元素,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肖丽娟建议:结合民俗、节庆,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同时加强与周边农业旅游资源的联动,形成完整的“农业+文旅”生态链。
1978电影小镇:开启旧工业园活化之路
在增城1978电影小镇,经过城市更新和微改造,工业遗址与先锋电影美学碰撞出艺术火花,这是一条旧工业园区活化的城市更新之路。
从老旧的糖纸厂房蜕变成网红地标,华丽飞跃,成为涵盖电影创作、电影拍摄、人才孵化、电影投资、颁奖典礼等的电影全产业链特色小镇。随着一、二期相继投入运营,1978电影小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辐射范围从珠三角地区延伸至全国,先后获得众多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称号。
专家热议
在深入走访派潭之后,围绕推动古村落产业振兴与文旅事业融合发展议题,业界专家、学者畅谈了各自的调研感悟。
江金波(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破解农文旅融合的“增城密码”
江金波认为,增城的农文旅融合经验表明,通过产业融合、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他看来,增城实践可归纳为独具增城特色的“四维实践”:
从农业根基维度看,增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地标产品矩阵,同时拥有以增城迟菜心美食节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实景;从文化赋能维度看,增城擅长非遗活化及节庆IP打造,“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当地最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名片;从旅游驱动维度看,增城拥有众多多元业态,康养、研学旅游持续升级,当地还积极发展采摘园、主题民宿、农耕体验等项目,所打造的“亲子研学田园之旅”受到都市游客的欢迎;从融合业态创新维度看,通过发展主题民宿、特产销售、采摘合作等项目,打造一批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增城“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已成为大湾区生态后花园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基于目前增城存在的文化短板以及品牌对比、市场竞争以及服务上的差异、痛点,特别是对诸如湛若水等名人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江金波提出破局之道,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链条升级、非遗等文化IP的打造及产业化、发展智慧旅游进行旅游服务的提质,以及顶层设计的强化,包括大力发展古村落+民俗游、农业园+研学游、温泉+康养等创新融合模式。
李军(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
古村落活化应有的当代视角及创新
李军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从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传承、社会凝聚力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等多元价值重构,成为古村落活化的新目标。
在李军看来,重视古村落活化有助于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实现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谈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多元路径,李军提出观点:从全球模式(如意大利五渔村、日本白川乡)聚焦活态遗产可持续管理、社区赋权等理论普适性,到浙江模式(乌镇、松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形成政府统筹、文旅融合与生态补偿的“政策工具包”,输出系统性“中国经验”,再到广东模式(开平碉楼、青田村),依托侨乡网络、宗族资本等地域文化基因,探索文化资本化与民间自治的本土化实践,三者共同构成了互补性治理谱系。
展望未来,他提出“十五五”时期古村落活化的七大创新途径,包括:数字技术驱动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碳中和目标下的生态活化路径、社会创新与代际共治模式、跨境文化协同网络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动态保护体系、文化基因解码与内容再生产以及政策创新实验区建设。
苏壁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美术学院中国书画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拒绝“消解”,挖掘乡村文化内核
苏壁郎认为,乡村文化遗产是长在乡村里的一棵树,不能脱离当地环境单独讲发展。基于此,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摸底调查,包括历史性的内容,如民俗传承、文化特色等,以及乡村的“今世”,即现有资源。
在他看来,很多古村独有的文化形态由于脱离了当下的实际生活,正在渐渐消亡,其内核逐渐消解,“我们要把这些埋在墙壁深处的‘老根’挖出来,才能为后期的活化打下基础,这样的活化才有‘根’。”
莫震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陀城书法篆刻家协会副会长)
为古村落活化注入年轻血液
莫震宇认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兴起很多形形色色的“网红古镇”,其名气很大,但在过度的商业开发后,好像就有点“变味”——到处是一样的风格、一样的商铺。实际上,这些古镇本身都拥有独特的、丰富的传统资源,有时候因一味追求大众喜好,反而会使自身失去特色,因此,发挥特色才是关键。
在这个基础上,要适当把握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让年轻人体会到古村落旅游的新鲜感、深度与实惠,从而为古村落活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林晓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重构“乡土文化脉络”的当代表达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建设,更是文化自信的重塑。当我们在稻田边竖起艺术装置,在祠堂里开设美术工作坊,实际上是在重构‘乡土文化脉络’的当代表达。”
以安徽宏村每年接待写生群体超80万人次、带动全村80%人口从事相关产业为例,林晓莺认为,这种“艺术—旅游—教育”的良性循环值得借鉴。
“增城多个村落也是著名的侨乡,侨乡文化、客家文化的新的空间表现及艺术表达,也能为不同的人群建立新的生活及情感连接,激活当地的新社区生态以及旅游文化。”林晓莺建议,有条件的乡镇可建设写生基地集群,配套艺术市集、露天美术馆等设施,同时开发数字藏品、VR云游等新业态,让静态风景转化为可见且可持续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