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

以青春之力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唐洪武校长讲授思政课

时间:2025-06-03供稿单位:校团委浏览量:356

分享到


授课现场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年轻人的事业,希望你们积极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成就精彩人生!”

5月26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在五山校区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发展形势、华工实践、青年作为,以扎实的理论、丰富的案例,激励同学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强国有我的华工青年答卷。各学院学生代表以及学校“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习语心传”学生党员宣讲团成员代表聆听课程。

 

唐洪武校长授课

为什么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全球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经历的五次科技革命出发,到我国科技、产业创新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程,唐洪武一一总结历史实践经验,深刻阐释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他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并拉动科技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才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国家安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AI技术“弯道超车”、机器人产业崛起、具身智能走入现实……伴随着科技、产业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如何更好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只有“看得清”,才能“走得远”。唐洪武深入剖析国际国内形势,结合东深供水工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践,指出融合的基础在于增加科技创新供给、关键在于强化企业创新活力、途径在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肩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探路者重任的国内一流高校,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华南理工始终致力于打通科技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唐洪武带领大家回顾百年办学史,以星期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等“华工故事”,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等“华工路径”,展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华工担当”。

“我相信,你们只要勇于挑战,敢于突破,肯定可以交出一份好成绩。”唐洪武结合华工学子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中的青春作为,勉励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争做强国排头兵;探索前沿科技,敢做创新弄潮儿;赋能产业发展,当好一线实干家;抱实心、练实功、办实事、出实绩,在真刀真枪的产业实践、工程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以青春之力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学生提问

“应该选择进入科研院所深耕技术,还是加入企业推动产业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好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如何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大湾区的战略需求?”在场的同学们纷纷向唐洪武请教。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舞台无比广阔,无论是实验室,还是产业线,每一项创新成果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唐洪武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科研体会逐一解答。最后,他还叮嘱本科学生要打好学业基础、打破学科边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练就多元能力。

本堂思政课让同学们坚定了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来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朱宝圆表示:“我的研究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无论是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制造,还是前沿诊疗技术的转化落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积累与对社会真实需求的回应。我更加坚定了将科研成果落地、服务国家发展的初心。”

“学校搭建的科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我们提供了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舞台”,化学与化工学院2024级硕士生周涌兴表示:“作为华工青年,我愿将个人发展嵌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蓝图,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中实现青春价值。”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蓝浩文则谈到:“立足AI发展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我们应勇于探索创新,立志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唐洪武校长与听课师生合影

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处学院相关负责人一同听课。




文字:校团委

图片:鲍恩

视频:

编辑:冀早早

责任编辑:卢庆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