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广州日报:张振刚、王洪飞:竞逐具身智能,如何抢得先机

时间:2025-08-27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

分享到

  广州日报8月26日文章作者张振刚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洪飞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4AZD068)研究成果)具身智能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类生活的新伙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积极的产业政策信号。2025年1月,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具身智能作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面向未来,广州正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为引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升级、向智转型、向新而行,一座充满科技感的“具身智能之城”景象日益清晰。

具身智能开启人机融合新纪元

  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和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融合,与环境交互,能进行环境感知、信息认知、自主决策和敏捷行动,并能够从经验习得中实现智能进化和主动适应的智能系统。伴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各类大模型的出现以及神经网络、智能感知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从离身到具身,从特定到通用,从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演进过程。机器视觉让机器人看懂世界,模仿学习让系统从数据和经验中不断进化,深度学习让智能体学会主动探索和优化目标。这一切,赋予机器更全面的智能,催生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系统的涌现。这一切,正在开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新纪元,标志着人工智能正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具身智能时代。

  简单来说,具身智能可以理解为“本体+环境+智能”。一是要有具身本体。通常是机器人等物理实体,可以有人形机器人、穿戴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种形态。二是与环境的实时动态交互。具身智能不仅能感知环境,还能通过行动来影响环境,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学习和适应。三是智能进化。具身智能利用大模型的知识学习、理解和表达能力,赋能多种形态的物理实体实现智能进化。与传统人工智能相比,具身智能不仅拥有物理实体,更在于具备主动与环境交互感知的能力,以及基于感知到的任务和环境,完成自主规划—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进化等一系列活动。

广州加速竞逐具身智能新赛道

  政策规划引领。2025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培养引进人才、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12条措施。落到广州,《花都区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支持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具身智能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龙头企业带动。广州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800家,已覆盖产业链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以广州数字科技集团、广电运通、海格通信、奥飞数据、视源电子、科大讯飞、佳都科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为代表的领先企业,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落地应用。广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近5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以广汽集团、小鹏汽车、里工实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相继发布GoMate、Iron、里掂F1等人形机器人,加速推动AI大模型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

  产业齐力迸发。广州有较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机器人生产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已构建起覆盖基础软硬件、整机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其中,黄埔区作为核心区,在高端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以及芯片设计和制造等方面走在前列;海珠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天河区着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先行示范区;番禺区积极开展具身智能产品研发创新;增城区重点布局特色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南沙区和花都区则大力发展AGV(自动导引车)、搬运机器人及物流装备并拥有较大优势。

打造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聚焦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行业企业构建“具身智能技术图谱”,动态监测关键领域进展,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加强省市联动,组织实施具身智能重大专项,重点突破灵巧手、空心杯电机、电子皮肤、一体化关节、运动控制、端到端原生机器人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二是打造高阶科创平台。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产业导向型的实验室、行业创新中心、数据训练与测试验证中心等产业支撑平台。三是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依托广州市智能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支持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领军企业,联合具身智能“大小脑”研发企业、整机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以及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具身智能创新生态系统。

  聚力场景创新,增强协同发展能效。一是精准挖掘场景需求。搭建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围绕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建立应用场景征集机制,制定并发布需求目录,开展常态化对接服务。二是加快场景示范推广。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聚焦汽车制造、3C制造、生物制造、医疗康养、安全应急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具身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身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好、社会效益高的“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三是创新落地应用模式。鼓励具身智能企业探索融资租赁、机器人共享、代运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服务、民生等领域的规模化、高效化落地。

  聚合生态创新,增强集群发展能级。一是夯实算力基础底座。加速构建高性能、可扩展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升级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增设边缘计算节点,建设具身智能专用算力中心。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动广深佛莞等地算力资源共享,满足具身智能设备的高并发、低延迟计算需求。二是丰富数据要素供给。支持具身智能在真实环境的数据采集和任务训练,加快构建高质量、标准化、多模态具身智能数据集,形成一批高质量数据产品和服务。加速发展数据交易市场,推动广州数据交易所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加快培育广州数据集团等数据企业,打造广州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三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引全球具身智能领域重大创新团队和高精尖人才。鼓励高校设立具身智能交叉学科,培养“机械+AI+材料”等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