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南方日报:做好“服务员” 政府与企业一同奋斗

时间:2023-02-18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

分享到

  南方日报2月17日讯(记者 张婧媛 张泳渝  申红洲)“选择江门,定能共赢未来。”近日,江门市恒创睿能锂电池梯次利用与资源化项目(二期)破土动工,该公司董事长陈志鹏对未来信心满怀:“江门为企业营造的成长环境非常好,我希望用行动告诉大家,这里值得投资!”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有动力。过去一年,江门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深化“证照分离”“一照通行”改革,不断释放政策红利,靠前服务、专班推进,培育最适宜市场主体成长的土壤。

  当前,江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69.5万户,位列全省第六,较10年前增长超240%,2022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第6、上升3位。这是侨乡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信心所在。

  新的一年,江门乘势再上,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积极深化改革攻坚,把服务市场主体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服务员”,推动改革发力、政策协同、开放加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向奔赴、一同奋斗,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改革发力▶▷

“放管服”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走进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前来登记注册企业的创业者络绎不绝。窗口工作人员小张说:“现在全面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办事越来越方便了,能感受到大家创业的干劲更足了!”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江门明确,将推动政府侧流程再造,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持续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推广应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和粤商通移动端,降低市场准入准营交易成本,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在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振刚看来,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边界模糊,会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是企业的痛点,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激情往往会被“消磨”。

  “简化流程、压缩时限,优化服务,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也能为企业纾困解难,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忙实业、敢创新、拼未来,有效提升决策能力和经营绩效,在江门大展拳脚、把企业做大做强。”张振刚说。

  江门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局长谢少谋则表示,除了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外,江门还将优化商事登记跨省通办、多地联办、湾区通办等服务模式,发挥侨都优势,推进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便利化改革,推动“一照通行”改革事项进驻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吸引省内外企业、海内外华侨同胞来江投资创业。

  改革发力要久久为功。这两年,江门围绕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率先在广东上线启用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全天候“不打烊”,“即接即办”企业诉求,解决了一批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市场发展信心。

  “放”得开,也要“管”得住。今年,江门将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有机结合,实施差异化监管;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需要企业家精神。张振刚表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激发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的良好氛围。”

政策协同▶▷

让企业发展更添动力

  “在经济运行趋向好转的关键时期,要更加积极主动服务,支持企业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多帮一把、多扶一程,为企业恢复发展添劲加力。”2023年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释放政策红利,以政府收入“减法”换来企业效益“加法”和市场活力“乘法”。江门市推出完善200强企业服务专班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的服务水平,扩大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等“一触即达”的服务范围等系列措施。

  各地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添动力。比如,恩平市去年出台了“亲商十条”,自2022年12月1日起实施,围绕提高办事效率、保障企业用工、购租房补贴等方面推出一揽子新政,并设立产值奖、厂房建设进度奖、落户奖、经营贡献奖、企业上市奖等多项奖励措施,对园区项目建设贷款给予贴息。

  如何让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至市场主体?江门市人大代表,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张洋建议:“搭建园区‘政策计算平台’,让园区内的企业在该平台查询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同时根据企业个性需求,由专家提出建议,形成企业定制化政策。”

  江门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梁卫文也提出类似观点。他认为,可通过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贴息和税收优惠;同时,依法依规减免中小微企业税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生产发展能力。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过去一年,江门“政银保”放贷金额达79.82亿元,通过金融“活水”精准浇灌,让中小微企业重焕活力。

  “要全面发挥江门产业基础扎实、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搭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江港澳金融合作,发挥政策性保险工具作用,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有力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江门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江门荣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俊波表示。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微观主体减负赋能。今年,江门还将不断加强数字政府统筹集约建设,深化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拓展“视频办”服务应用,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提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对外开放▶▷

提高国际经贸合作竞争力

  开放力度更大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带来新机遇。今年,江门明确要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优化对接RCEP软硬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具体来说,江门将加快建设市RCEP企业服务中心、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永久会址,积极参与RCEP成员国粤商联盟事务,扩大与RCEP国家经贸往来;制定新一轮外贸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境内外重点展会,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进口。

  “RCEP实施以来,江门‘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加快了。”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华强表示,国际化规则的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江门营商环境,塑造了国际产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今年,江门还计划针对港澳、欧盟、RCEP成员等举办专题招商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引进更多知名企业来江门投资发展。”杨华强表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伯利兹五邑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梦城表示:“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江门办事特别便利,政府能够重复考虑我们的需求,保障我们的权益,这给华侨华人回国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江门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江门)律师事务所曾莉律师认为:“江门拥有得天独厚的‘侨’资源优势,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引入更多专业涉外法律服务,参与招商引资等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江门建设更具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新的一年,江门将优化提升“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谋划建设江门大广海湾粤港澳合作高质量发展国家级平台,争创高质量实施RCEP省级示范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会点;用好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域外法律查明机构,深化外交部、司法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工作,提供便捷、多元的法律服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在的江门,向内厚植投资兴业热土,向外扬帆远航再起征程,激荡起更富生机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