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记者眼

【华园记者眼】冬至大过年 你了解么?

时间:2014-12-25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2428

分享到

  【编者按】感恩节可以装扮鬼脸,圣诞节要在圣诞树上挂满彩灯和饰物,当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欢庆西方的“洋节日”的时候,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参与度越来越低,对其来历和习俗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了。刚刚过去的“冬至”,不仅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特别是在广东,冬至更有“大过年”的说法,对此您了解多少呢?请跟随本期记者眼走进这个传统文化节日,同记者一起领略一下广东地区的冬至民俗文化。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的日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九九消寒图

  古语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而经过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因此,冬至就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怎么样,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很聪明呢?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祖冲之

  其实,说到精密的测量,还应该提一提理工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位古代科学家祖冲之,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广为人知,但是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天文专家。

  西汉以后,古代天文学家使用“八尺高表”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但是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祖冲之想出一个新的方法,他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求出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由于离开冬至日远些,日影的变化就快些,所以这一方法提高了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并为后人长久沿用。使用这种观测方法的,祖冲之是世界第一人。

节前人们排队购买腊味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广州人自小听到大的谚语。相比北方,冬至在广东一带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那么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广东人说"冬至大过年"是有根据的。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向记者介绍到,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

  历史上确实是这样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这天设为“岁首”,汉朝开始定为节日“冬节”。

古代皇帝都要在冬至那一天举行祭祀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祭品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广东各地过节气氛浓郁

  古代“冬至”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只不过随着历法的变化,人们将一年中最重大的纪念日从“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终定格“除夕”。广州人重视传统,从言语到习俗,都古风尚存。旧时的广州人过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由于冬大过年,注重意头的老人会加多两条菱鱼(谐音:年年有余)。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还会围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冇得弹”。‍‍

各地美食排排坐

  潘剑明介绍说,以前家家户户很多都有个园子,都会种上一棵萍婆树,果子可以吃,叶子更可用来做糰(tuan)。糰——冬至节这天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你看它们,一个个圆乎乎、有点黏黏感觉的糰,“手拉手”一排排摆在一起,“它们象征着家庭和谐、宗族团结,还有子孙满堂、长长久久之意呢!”潘建明介绍说,“现代人简化了很多传统习俗,但是在重大日子,特别是婚庆、冬至这样的日子里,糰还是人们一直保留的传统食物。”

萍婆树和糰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会自己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


校园里学生们也能吃到美味的汤圆


  “从小看妈妈搓汤圆,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几乎都会自己做的。”家乡在潮汕地区的食品学院小陈同学,早早就和几个老乡约好一起过冬至,大家一起去超市买来糯米粉搓汤圆,再去学校饭堂,请厨师帮忙煮一下,尽管做起来费事,同学们能吃着家乡的美食过节,则是一件更开心的事情。

“来,尝尝我的手艺”

  “在家里吃饭的气氛好,而且我也喜欢自己煮给家人吃。”外国语学院石老师一家还像往年一样,在家里做几样好菜,请来老人一起过冬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几样家常美食,虽然没有热闹的礼俗,但也是节日带给我们的简单幸福。

除了美食、祭扫,拜冬、宴请老师、吃馄饨、给小孩赠鞋都是全国各地不通风俗

记者手记:

  一篇小小的专题不能尽数“冬至”历史与风俗,但是通过采访,记者深深感到,传统节日日益被人们简化与疏忽,究其缘由,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难以一言以蔽之。

  但从青少年接受心理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节日主要起源于节气、庆贺、祭祀等活动,正如西安民俗学者王智所说,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流失和弱化,仅留下关于“饮食”的记忆符号。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借助这些节日表达感情、增添乐趣,至于圣诞节、感恩节有什么历史文化与宗教意义,不仅知之甚少,而且对他们来说也不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节日热,既不要盲目西化,被“洋节日”迷昏了头脑,也不要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排斥一切西方的文化。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让我们在共享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带来的精神力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祖先传承给我们的五千年灿烂文明继续发扬光大。


《华园记者眼》第44期团队
文 字:周 玉
图 片:受访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资料)
美 工:周 玉
编 审:孙宏志
总 策 划:王丹平


华工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工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工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8711020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