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追梦人

张雪玲:印尼女孩的汉服情缘

时间:2025-10-13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20

分享到

【人物简介】张雪玲(CELINE NOVENNA),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获得2025年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高级阶段特等奖、全国中外青少年展演“舞台之星”,2024年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三等奖、“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来华留学生中文短视频大赛全国铜奖、第四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高级阶段一等奖以及2023年、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来华留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奖等荣誉。


从印尼到广州,是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相遇。在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上,华南理工留学生CELINE NOVENNA (中文名:张雪玲)身着一身汉服用流利的中文讲述了生动的中国文化故事,获得大赛高级阶段特等奖、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她的讲述和展示中,千年文化完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传播……

童年缘起:初识华夏文化

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她,却拥有一个充满诗意的中文名字——张雪玲。这个名字是她作为华裔的身份烙印,也承载着父母的乡愁。

“这个名字跟我出生的时间有关,因为我是11月份出生的,那个时候是冬天,所以就给我取了雪玲这个名字。”她温柔地解释道。在印尼,华裔家庭的孩子一般从出生起就有中文名字,张雪玲的家族根在福建,家中人说的是闽南语。或许,这份遥远的中华根脉,通过语言和姓氏,在她生命伊始便悄然种下。

幼年张雪玲学习武术

五岁那年,母亲为她打开了一扇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的小窗。“我妈妈让我们从小就学习中国舞和武术。”张雪玲回忆道。当时的她并不知晓,红绸、舞扇、古典乐,这些元素源自哪片土地,也从未想到自己会亲身到达这些文化发源的地方。对她而言,这只是一种源自身体律动与视觉美感的纯粹喜欢,一种懵懂的、初始的文化吸引。

舞台发光:讲好中国故事

在姐姐的带动和鼓励下,张雪玲决定来到中国留学,也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文化探索。在华南理工大学学习的几年时间里,张雪玲参加过不少比赛,包括汉字书写大赛、征文比赛、中华诵读大赛等,其中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刚刚结束不久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

为了展现选手的语言能力,赛事规定中国学生需要用英语“讲故事”,而留学生则用汉语“讲故事”。起初,她只是想“体验一下,重在参与”,却未曾想到,这个决定将带领她一路走到总决赛的聚光灯下。

张雪玲选择的演讲主题别出心裁——“汉服,行走的历史书”。这个充满画面感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让她深感震撼的洛阳之旅。她坦言:“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洛阳这座城市,是姐姐带着我前往体验汉服。”当她裹着羽绒服走出机场大厅,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很多人穿着汉服,感觉非常惊艳。”这种古典服饰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融合,彻底颠覆了她对传统文化的静态想象。

“之前我去参观博物馆,能欣赏文物,但是却摸不到,感受不到。”而当她身着华美汉服,在洛阳古城内漫步于应天门与九州池时,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将她包围。“感觉自己就像古代的公主一样,真的穿越了千年!”这种全身心的沉浸式体验,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可以‘活起来的’、能够被穿在身上、融进生活里的历史载体。”

张雪玲身着汉服游览洛阳

为了完美诠释这一主题,张雪玲特意在才艺展示环节,自学并表演了一支名为《洛阳旧事》的中国舞。她从网上寻找视频,反复揣摩练习,将中国传统服饰的华彩纹样与古典舞“形神兼备”的艺术精髓完美融合,将唐朝安乐公主李裹儿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她的演讲,不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而是一场融合了历史与文化的综合展示。

张雪玲凭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创新,以出色表现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四名,获评中国故事精彩讲述者“舞台之星”称号,并参加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策划和录制的《中国故事汇》颁奖典礼,作为核心演员惊艳亮相,担纲开场舞等两大节目。活动结束后,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张雪玲进行了采访报道。

从童年对中国文化的朦胧好感,到今日站在全国舞台上,用流利的中文向世界分享她亲身感知的、活力四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张雪玲的旅程本身就是一段动人的“中国故事”。她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是深度的体验者与充满创新的传播者。

留学华工:沉浸体验文化之旅

“选择华南理工,是我最正确的决定。”在来到中国之前,她早已将广州作为目标城市。通过网上检索,她发现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不仅开设了她心仪的专业,其广州国际校区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更让她心动不已。“当时在网上看到国际校区的图片,就觉得真美啊!”

张雪玲(左)与郭婷老师

在这里,张雪玲也遇到了她求学路上的“引路人”——郭婷老师。从比赛报名到备赛冲刺,郭婷老师始终陪伴在她身边,不仅主动给她发送各类比赛信息,还会和她一起讨论比赛主题,帮她优化思路。

无论是课堂的面对面交流,还是微信上的即时答疑,只要她有需求,郭婷老师总能及时回应。甚至在她前往上海参加外教社杯、赴北京参与“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赛时,郭婷老师也会全程陪同,帮她调整比赛状态。“有老师在身边,我心里特别踏实。”

张雪玲(前排左一)与同学们

在华南理工的课堂上,张雪玲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文学导读课”,让她接触到了中国诗歌与小说; “广东文化” 课,让她解锁了广州的 “烟火气”;顺德研学,让她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的底蕴;“趣味汉字” 课,带她追溯汉字的起源,从探究甲骨文的演变到痴迷成语的魅力;她还主动报名参加了粤语课,虽然现在只能说出日常的简单用语,但每一次发音练习,都让她离这片土地的语言文化更近一步。

课堂之外,学校的实践活动更是让张雪玲把“文化知识”变成了“亲身体验”。每年11月广州国际校区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是她最期待的活动之一。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各个国家的特色文化展示,还能与多国学生互动交流。

去年的活动中,她与来自老挝、泰国、萨尔瓦多、玻利维亚的六位同学,共同完成了一场跨国舞蹈表演,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元素在舞台上交融,她们每个人也都成为了 “文化传播者”。

张雪玲更是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中国舞,“排练时特别感动,我们既能展示自己国家的美,也能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最终,她们在舞台上完成了从各国舞蹈到中国舞的串烧,台下响起的热烈掌声让她深切理解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的含义。

面向未来:做两国文化交流者

日常,张雪玲会在TikTok上发布一些来中国之后的生活视频。去了洛阳后,她将身着汉服的视频发布到了TikTok上,给大家介绍体验汉服文化的经历,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后来她又专门做了视频介绍洛阳,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体验式传承让古老文明有了年轻脉搏”的洞见,配上“先做半天公主,再读千年故事”的生动感悟,让许多印尼同胞在张雪玲的视角下看到中国。而这种触手可及的文化温度,这种传统文化的“体验式传播”,这种古老文明焕发的新的生机,也让她渐渐明白,为什么短短15秒的汉服视频,能让无数人点赞、评论和转发。流量背后,印尼民众对 TikTok 的高使用率,也让她看到了传播的契机,“我希望可以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她说。

现在,在张雪玲的社交账号上,还发布了她在华南理工的留学日常。不少网友留言询问 “华工在哪里?”还有人说 “明年我也要去华工!”未来,她也会持续分享更多在中国的文化体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我想做那个架起桥梁的人,让中国和印尼的文化能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追梦人》第34期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字:李一粲 陈婧怡

编审:卢庆雷 许颖

总策划:邹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