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视点

王海燕:在创新班读博是怎样一种体验?

时间:2018-12-13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6861

分享到

  【人物档案】王海燕,2017年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010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材科类创新班,以“3+5”本博连读方式攻读材料学博士学位。曾获 “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华南理工大学十大学生共青团员标兵”等称号,作为大学生菁英代表,参与广东省“五四青年座谈会”,向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汇报科技创新心得。  

穿上博士学位服的王海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

“奋斗无悔青春,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生力军!”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类创新班博士生王海燕的青春宣言。她说,奋斗的青春之所以无悔,是因为她体味了成长的各种滋味,也在各种滋味中收获成长的意义。

 

科研的苦:砥砺八年,俯身一方实验台

 

顶着“创新班”的头衔,王海燕的大学注定是忙碌而充实的。“我很幸运地进入了一个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的创新班,学习赶超激烈,不管是在自习室还是图书馆,都能找到同学们的身影。这对于我是一个极大的促动,也激励着我朝着前方奋进。”以学业竞争为乐趣的创新班,恰巧给热爱科研的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王海燕在做实验

通过学生科研项目的契机,王海燕开始关于无机发光半导体材料及LED器件方面的研究。研究初期以计算机模拟为主,为了追赶进度,她和团队昼夜不分地实验,严格按照既定计划推进,最终攻克了研究瓶颈,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SCI收录的Crystal Growth & Design(一区)中,并获得了1项授权发明专利。值得一提的是,她对传统设计方案进行创新,最终获得了一种新型的LED图形化衬底,此成果还曾被国际半导体工业界的权威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做专题报道。

 “我比较幸运,遇上刚刚回国的李老师,他年轻有亲和力,特别喜欢和学生交流”,海燕总是把“导师”“团队”挂在嘴边,谈到导师李国强,王海燕的感激与敬佩溢于言表,“李老师言传身教,我从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比如很多竞赛答辩我之所以能发挥很好,都离不开李老师的指导。” 从一个只会洗试管的“小白”到发表20余篇SCI论文,八年的时间海燕和团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大一暑假步入实验室,她就告别了寒暑假,连过春节大家还会在群里热烈地讨论实验问题,直到毕业前夕还在为课题组的事情忙前忙后。  

和充满活力的导师团队在一起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进入博士阶段时,王海燕也曾感到过迷茫,要面对庞大的数据体系和复杂的理论机制,要努力做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两手抓”。“在实验室打地铺是常有的事,感觉自己当时也是个拼命三郎”,所谓耐心之树,结黄金之果,凭着对科研的热情、对学业的坚持、对事业的主动,海燕才能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就如村上春树所说,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了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竞赛的咸:挥洒汗水,挑战创新绽风采

 

古语有云“学之之博,未若知之只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事”,在实践中求真知,方能提高对事物的洞察力,更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大赛特等奖

虽然参加的比赛大大小小有很多,身经百战的王海燕最难忘的还是20149月去哈尔滨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大赛的经历。从广州到哈尔滨40多个小时的火车上,她根本闲不下来,和同行的师兄一起讨论PPT,一起讨论答辩时评委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逐一征求每一位随行同学的意见,反复修改。同学都说她有“完美主义”倾向,“基本上她做的PPT别人都不会挑出毛病来”。

经过第一轮的PK,王海燕所在团队的作品从18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作为19件优秀作品参加特等奖评选。赛前又是紧张的一夜,王海燕和团队成员全力以赴地演练了30多次。正是因为有着充分的准备,第二天面对现场100位观众期待的目光和16位评委严格的评审时,王海燕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团队作品《基于图形化蓝宝石衬底的高光效LED芯片的设计与制备》一举拿下特等奖。

“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参加比赛”,海燕说,“一方面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各种大型比赛过程中也会遇到其他优秀的作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参加各项大赛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也会请专家教授来指导,在技术层面提供支持、在答辩环节指导技巧,鼓励学生创新创造,积极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前期扎实的研究积累,助王海燕和她的团队在各项比赛中披荆斩棘,越战越勇,第二次冲击“挑战杯”科技竞赛时,更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成长的甜:全面发展,奋勇拼搏登山巅

 

作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师弟师妹的“好榜样”,王海燕希望自己不只是学业优秀,而是成为真正的“多面手”。

  参加五四青年节座谈

2015年的五四青年节,王海燕曾作为大学生菁英代表,向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汇报学术创新。对于这份难得的经历,海燕分享了自己的收获:“通过这个座谈会,我深切认识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我们新一代青年的发展主题离不开创新创业、学习实践。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中,更应勤于学习实践,努力把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真本领。”

这次经历给王海燕留下了深刻印象,“别看我现在经常上台发言,但我此前在公共场合也很容易怯场。”回忆当时的情景,海燕记忆犹新:“汇报时省里那么多领导在,还有电视台那么多机器对着我,尽管排练了将近两周,但是开口的时候还是紧张到嘴唇都粘到一起,现场气氛一度陷入尴尬。”海燕继续道,“胡书记喝了点水,还讲了一个笑话,我也拿起水杯喝了点水,心态放松下来就好了。”有了这次面对“大人物”的经验,海燕的胆量也得到了锻炼,回到学校后,她又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分享会,此后,又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不要一提到女博士就贴标签”,海燕的大学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大一时就加入了学院的宣传部,参加了院徽设计和海报设计大赛,“因为小学中学都会帮忙班里的海报设计,所以比较喜欢涂涂画画”,她还担任创新班班长,尽心尽力为班级服务,组织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赞赏。

“我喜欢登山,虽然这个过程很累,很艰难,但是为了看到山顶壮观的景色,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海燕把科研探索比作登山,有过荆棘拦路,有过大石压脚,同时也留下了拼搏奋斗的血与泪。然而,不管是曾经遇到的坎坷不顺,抑或是曾经拥有的星光耀绩,都已经成为了人生翻过的一页。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行程中,她会敢于接受挑战,以自信果敢激励自己,无畏风雨去攀登下一个山巅。

 

《新视点》第54

文 字:许颖 学生记者 刘惠君

图 片:受访者提供

编 审:张征 周玉

总策划:邹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