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视点

植物资源化学团队:一颗初心 慢煮科研岁月

时间:2018-12-21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7922

分享到

【团队简介】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资源化学团队成立于2000年,一直致力于生物质资源转化与高值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农林生物质资源高值转化等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生物质的结构解译、组分清洁分离、高效转化为生物基新材料和能源与化学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与进展。团队骨干由5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年龄集中在36-40岁,均为中共党员;当中有1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是201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的获得者。


图:植物资源化学团队获得201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如果说科研工作是十年如一日“煮”出来的“老火靓汤”,那么“靓”与“不靓”,考究的是“不急不躁”的持久火力和“细炖慢熬”的醇厚功力。华南理工大学植物资源化学团队,就如“老火靓汤”的“掌厨者”,十几年来守着漫漫科研岁月,用一颗初心“煮”出了科学研究的美味佳肴。

初心不改,使命不渝

2000年以前,植物资源化学团队还未成立,团队的创始人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从源头抓起,将‘污染’作为‘资源’来考虑,通过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或避免制浆造纸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十几年过去了,这颗初心被传承下来,成为团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要解决原材料利用率问题,就要从材料结构出发,抽丝剥茧地剖析,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些基础性研究并不能立竿见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植物资源化学团队却认为,“这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比如,半纤维素综合利用的研究,研究难度高、周期长,研究者不多却是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这就像打地基一样,从表面上看不见,却关系到大厦的稳固”。

经过十几年的打磨,植物资源化学团队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解决了农林生物质资源转化不可控、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推动可再生资源的高效与高值化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多篇,其中76篇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农林化学专业领域内期刊中的顶级期刊(JCR一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已经应用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大家不曾想,我们常见的医用抗菌消炎喷剂,可能是从虾蟹壳里提取出壳聚糖,通过结构修饰和功能杂化,得到的高性能的生物医用材料;可穿戴电子器件,也可能因为首例“同时具有高压缩与超回弹、优异可弯曲性能及检测极限超低”碳气凝胶的研发成功,实现对人体生物信号的灵敏检测;而团队以纤维素、壳聚糖为原料合成的类石墨烯片状碳材料(SGCS),甚至可能替代昂贵的石墨烯,构建高容量、低成本的超级电容器。

专于一事,匠人之心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专于一事的科研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团队的老师都是‘拼命三郎’,早出晚归,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只休息半天是寻常事。”研究生卓浩等提到。面对枯燥乏味又没日没夜的“苦差事”,团队的老师却觉得“科研是‘坐冷板凳’的工作,如果不投入大量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是很难出成果的。”

对科研的态度,老师们是极为严谨的,甚至可以说几近“苛刻”。在学生眼中,刘传富老师严谨务实,不但善于把握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还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科研兴趣;钟林新老师是团队里出了名的“图霸”,学生交给他的图,他都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王小慧老师是既关心学生又追求完美的“小慧姐”,交给她的图会被反复修改直到没有瑕疵;孩子才一岁多的王小英老师,被认为思维能力很强且有恒心,每周组会雷打不动地坚持到底;讲课轻松幽默、非常自律的任俊莉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对论文和实验报告更是逐字逐句批注修改;勤勉务实的彭新文老师,忙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忘悉心指导学生,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启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图:植物资源化学团队老师与毕业生留影


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更加优秀。团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浸染着每一位老师,也熏陶了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多从本科开始提前踏入实验室,参加“挑战杯”“百步梯攀登计划”等磨练能力,成长为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代表、优秀毕业生和具有优良科研素质的后备力量。当中,罗青松等本科生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也是唯一的获一等奖的本科团队;胡艺洁、卓浩、童星、谭杰文、韦岚升等学生发表了高水平SCI研究论文11篇,其中卓浩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新方法制备了首例同时具有高压缩与超回弹、优异可弯曲性能、超灵敏压力与形变传感的碳气凝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SCI顶级刊物上。

老树新芽,蓄力再发

得到传承发展的不光是工匠精神,还有学科建设。“如何在传统学科上找到老树发新芽的点,在老的方向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活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刘传富教授说。2012年,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设立,植物资源化学从一个研究方向走向一门学科,在学科建设上探寻新起点、开启新篇章、走向新征程。

当前,制浆造纸工程学科正在从传统的制浆造纸全流程研究向生物质科学与工程过渡,植物资源化学团队在制浆造纸和农业化学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传承创新,研究重点也由最初的组分分离、结构解析逐步发展为生物质材料与能源等领域。从研究对象看,大家的关注点由原来造纸原料秸秆、木渣等上面提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拓展到虾蟹壳等上面提取的壳聚糖等生物质原料;从研究方向看,从原来的物质分离、结构解析、化学改性等,拓展到新材料的性能调控和多领域应用,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图:科研生活中的植物资源化学团队


在造纸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和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植物资源化学团队在投入大量基础性、前瞻性、探索性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成果转化,帮扶企业技术创新,以寻求造纸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可以将蔗渣、秸秆做成止血海绵;可以从蔗渣抽提液绿色快速制备纳米银溶胶;可以从生物质上提取壳聚糖用作天然环保的抗菌防霉涂料。“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把废弃生物质再度变成原材料,服务于食品、生物医学等下游产业,实现造纸行业的多元化发展。”王小英教授介绍说。这就在制浆造纸传统工业和生物医学等下游产业之间搭起一座衔接的桥梁,为造纸行业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植物资源化学团队把总书记的话牢记心中,不忘初心,从植物资源利用出发、从原料结构分析着手,以“坐冷板凳”的心态稳稳迈开步伐继续向前探索!始终不变的,是为行业破题的一颗初心,对学科建设的一份责任;是在科研一线“踏实做事、不计得失”的一种坚持;是对学校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拳拳之心。

  

《新视点》第55

文 字:张薇

图 片:受访者提供

编 审:张征 周玉

总策划:邹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