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仪式现场
4月28日,首届大湾区“未来论坛”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落户南沙签约仪式在南沙举行。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和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等出席并见证签约。
高端智库 湾区情怀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由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莫道明于2012年捐资创建,由知名学者郑永年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多年来,IPP秉持“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初心和理念,积极开展战略和对策研究,围绕构建知识强国使命,持续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具政策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综合型智库之一。
谢伟表示,南沙地处湾区之心,是国际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肩负着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要使命。研究院的落户是南沙引入高水平智库的大迈步,也是南沙政产学研的大融合,将助力南沙建设大湾区思想高地。
南沙风光
IPP特在南沙设立大湾区“未来论坛”,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致力于打造泛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论坛品牌,努力搭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智库、高等院校以及产业企业联系互动的大平台,增强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头脑激荡,共同为国家发展贡献思想的力量。
首届大湾区“未来论坛”以“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为主题,分为专题报告和圆桌交流会。郑永年教授作主旨演讲,来自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位专家学者结合产业经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湾区融合和绿色低碳等多领域新命题,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深入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郑永年教授作演讲
郑永年教授在演讲中指出,现代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意义上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我们在总结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对现代化的认识。“现代化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要追求,但现代化的模式是多元的,追求方式是多元的,同样的物质现代化有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取决于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物质制度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怎么走?郑永年教授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很重要。但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传统的“三驾马车”都面临增长瓶颈的情况之下,中国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新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其中,又以开放最为重要。科教与人才系统、企业系统、金融系统三大领域的开放,应成为未来中国迫在眉睫的改革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各个区域里面条件最好,未来如果能将各自的优势有效融合,发挥好“香港+”的规则对接优势,将会产生积极的放大效应。
中国式现代化 南沙可为
“南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策略”课题研究成果发布
“南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策略”课题负责人、IPP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谭锐代表团队在论坛上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他表示,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合作平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也具有诸多优势条件。未来南沙可以从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引擎、集聚全球高端人才、推进粤港澳制度融合等五个层面,积极开展部署,通过统筹规划高水平对外开放路径、发挥南沙自贸片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大力构建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等20项具体举措作为突破口,树立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制度标杆,推进南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次活动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中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和创新办公室协办。来自全国多个高校、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图文/通讯员 张弦 公共政策研究院 南方+ 编辑/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