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现场
为探索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和应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未来能源技术与碳循环系统实验室(以下简称“未来能碳实验室”)举办首期未来能源讲坛暨新能源交通学科交叉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作主旨演讲,学校副校长徐向民出席活动。
欧阳明高院士作主旨演讲
欧阳明高以“新能源革命的技术瓶颈与路径探索:储能、氢能与智能”为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和风光电发展迅猛,领先全球,“储能、氢能和智能”是挑战,也是出路。氢能既可以提供长周期集中式储能,也可以在用户侧实现更灵活的分布式储能。基于车网互动的智慧能源系统,有望帮助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稳定和电池安全等问题。他还介绍了整合低压配电网(比如家庭和城市楼宇用电)和中压配电网(比如快充或换电站)的基于车网互动的用户侧能源互联网概念,论述了基于系统成本的储能技术发展,并从功率和存储时间两个维度总结多种储能技术。
此外,欧阳明高还介绍了他所带领的清华大学团队几十年来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池安全、燃料电池、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示范等方向的雄厚科研实力和产学研成就。他表示,新能源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众的共同参与,要不断推进新能源在大湾区的实践和应用,共同迎接第三次能源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他将和团队一起,与华南理工大学未来能碳实验室紧密合作,助力大湾区新能源发展。
专家学者报告会
在当天进行的华园学科交叉研究论坛-新能源交通学科交叉研讨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焕焕介绍了乘用车双积分政策的发展和影响,并探索油耗积分向碳积分管理转变的重要趋势。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副教授郝瀚系统描述了交通电动化下的关键材料供应挑战,并介绍了原生资源可持续供应和城市矿山潜力评估等研究内容。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林镇宏从决策建模角度解读和讨论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指引,并结合出行行为、纯电里程等进行类比和阐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林培群演示了如何利用路网车辆能耗及排放时空特征规律和公路车辆月度能耗排放动态总量,以科学支撑碳达峰决策。
此外,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谢驰介绍其团队的电动公交车队光储冲系统下的充电优化模型等。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郝旭提出了“商用车感知拥有成本”概念以进一步分析换电模式、站网互动等新型商业模式、技术路线的市场渗透率及宏观减碳潜力。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蒋怀光阐述了现代城市电力系统与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大数据系统的紧密互动,并介绍了能碳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能碳元宇宙实验室、节能计算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雪映介绍了英国调频辅助服务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从解决特高压直流闭锁大规模切负荷角度入手完善调频辅助服务体系以服务于未来新能源高渗透的想法。
专家与现场来宾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研讨会促进了新能源与碳中和两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广州国际校区人力资源与发展事务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负责人以及来自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广汽集团、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高新区现代能源集团、广州市氢能产业联合会、小鹏汇天、韩国现代汽车广州基地、雄川氢能科技等20多家企业及机构的专家人士和校内师生参与交流。(图文/未来技术学院 编辑/陈宋釜)
附:未来能源技术与碳循环系统实验室简介
该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创建,土木与交通学院、电力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协助建设,是一所交叉学科研究机构,从事能源转型,车网互动、能源与交通大数据平台,资源供应链安全、氢能、碳交易等研究方向,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能源转型、资源安全、交通强国等战略需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