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现场
6月11日,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培训班围绕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以及年轻教师如何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两大重要问题来展开,共邀请6位专家进行专题式教学,来自全省58所高校的103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
专家作专题教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作了以“关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学理思考”为题的报告。他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六个坚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思政课教师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根据,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李辉应邀作了题为“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他着重探讨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原则,无形融入和有形融入所要运用的基本方法。李辉表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随时准备更新教学内容,充分用好“融入”的原则,而且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由此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以“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成就与前景”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他以不同案例,回顾并分享了上海师范大学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的早期探索以及统筹推进“四位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张志丹看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道路还很长,需要久久为功地持续发力,成功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素养。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历史逻辑”为题,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详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他着重探讨了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建构与实践演进,阐明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形成阶段和基本样态等方面内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以及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他表示,必须用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以及发展眼光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涂良川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问题式展开逻辑”为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七个重要问题为线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直面问题的方式。他认为,只有把握好这七大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才能真正把原理课程讲清楚。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国启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为题作专题报告。他从文科研究的前提条件、范式转换、主要工作以及文科科研主体的资源意识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思政课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认识,阐明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科研的基本要求,着重分析了教学科研选题的来源、自我评价、原则和方法等内容。他还探讨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撰写文章的基本思路,具体说明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写好工作报告所必须要掌握的五项基本要素,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导建议。
此次培训班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并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助力主题教育学深悟透。(图/赵泽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李敏宜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陈宋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