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南方日报:张振刚:五维协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24-12-26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269

分享到

  南方日报12月25日理论文章(作者张振刚,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新动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大局、面向未来,突出先导性、支柱性和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黄埔作为“湾顶明珠”,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坚持五维协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引领,强化产业规划前瞻布局

  一是前瞻性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预见,科学判断科技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若干技术水平先进、产品性能优良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孵化未来产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智能化发展为方向、以科技产业园区为支撑、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战略性推进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内细分赛道的发展潜力,协同上下游产业优势区域及周边区域,实现“高端引领、局部错位、整体衔接、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系统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储备和发展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技术和企业,强化创新的集聚性和累积性,适当提高创新的空间密度和强度,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形成配套储备,谋划战略性产业集群先导区、拓展区和储备区,形成集群梯度发展态势,培育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发展预见力。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链中的短板和核心关键技术,分类、分阶段做好战略部署,集成优势资源合力攻关,推动技术、产品向高附加值、高端化、精细化跃升。

  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技创新系统,开展数据密集型科研、AI for Science科研、智能网联式创新和平台式创新,催生颠覆性、突破性的关键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引领产业发展。

  三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增强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和转化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和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有力有益转化,实现从1到N的跃升,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产业。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黄埔区生物医药和医学检验产业优势,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要素集聚,加快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黄埔区的比较优势,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纳米科技、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四大未来产业,形成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

  二是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发展。充分发挥黄埔的产业优势,集聚全球生产要素,培育大产业大企业。通过要素集聚引导人才集聚、知识集聚、资源集聚、企业集聚,形成创新集群,以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发挥企业生产规模的报酬递增效应,培育一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巨型企业。

  三是推进创新主体集群发展。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建立高水平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实现重要产业关键技术追赶和超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基础,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引导性政策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空间体系。做优产业集群体系,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地”;做好鼓励创新创业体系,拓展市场竞争的“阵地”;做强创新资源集聚体系,强化策源功能,构建产业发展的“高地”;做实区域协同体系,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做大产业互联网体系,拓展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网络”。

  二是加强产业生态创新,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四个万亿”计划为支撑、“三城一岛”为核心,建立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引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金融为助力,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业支撑力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黄埔区“院地合作”高地的优势,营造“政产学研用金服”共生、共创、共享的新兴产业生态系统。

  三是加强城市数字创新,健全要素资源创新性配置体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人工智能为抓手,智能网络为支撑,可信数据空间为依托,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提高城市产业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促进城市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加强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建设平台型企业,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对城市创新创业能力的乘数放大效应。

开放改革,提升产业国际合作水平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一方面,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海丝城、生物岛等重大平台,深化中新、中以、中欧、中沙等国际合作,建设中外双边特色产业合作园区。另一方面,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以及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合作框架,支持黄埔区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海外研发基地,与欧盟、东南亚等更多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各种国际知名博览会、展会、论坛,及时掌握国际产业发展和创新动态。鼓励设立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吸引国际学术组织、创新机构和跨国公司在黄埔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交流活动,支持高端专业论坛落户黄埔。

  三是塑造产业品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在一批领域形成具备引领能力的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强化国际市场话语权,塑造城市品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