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2月7日文章(作者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1980年,17岁的我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自此开始了在广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晃眼,已是45个春秋。印象中,三角电饭煲、钻石电风扇、万宝电冰箱……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岁月。那时,我骑自行车在广州的马路上,心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广州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广州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从1998年开始,广州工业爬坡起步,代表一个城市工业制造综合能力的汽车产业通过合资的方式开始崛起,随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十多年来,我们团队指导过不少广州企业建立了企业研究院,建立了企业创新路线图,协助企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也见证了一个个企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批批产业由初级迈向高级。
在升级演化的过程中,广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平台型企业带动行业转型升级;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器—园区”的孵化育成机制,链主“大手拉小手”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其间,“变”的是广州的产业结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创新持续迭代,不断优化升级,加快换挡变轨、重构发展优势,科技与产业融合聚变,特别是全国首创提出以“智改、数转、网联、绿提”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引领产业不断攀“高”向“新”逐“绿”;“不变”的是历久弥新的奋斗底色,开放创新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
如今,广州制造业正从依赖传统产业优势逐步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企业积极拥抱数智化浪潮,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通过数智赋能,广州制造业从单一生产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商业模式”三位一体的价值链高端延伸。
我认为,未来广州在工业领域“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强“三能”: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提高产业生态能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稳做强高质量发展根基底盘。在于广州要建设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增强“三地”:优质资源汇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策源的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的阵地。在于广州要增强“三力”:前瞻性抓科技创新增强发展能力,战略性抓产业创新增强发展潜力,系统性抓生态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通过“三能”“三地”“三力”建设,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