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2月4日文章(孙坚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吕若璇:华南理工大学跨境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23VRC056)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虽然发展仍面临内需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大、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但我国经济基本面稳固、发展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今年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大省广东“勇挑大梁”,需在确保“稳”的基础上不断寻求“进”的突破。
扩大内需 稳步提升内生动力
国内需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稳中求进”的关键。2024年,广东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818元,同比增长4.3%;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8%。新能源汽车表现更为亮眼,2024年全年产量同比增长高达43%。2025年要全方位扩大内需,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推动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和减轻负担是提振消费的基础。一方面,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扩大“两新”政策覆盖范围,促进市场活力释放。2024年广东率先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带动1025万台家电以旧换新、45.4万辆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长17.9%,增速创9年来新高。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政策范围。另一方面,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如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强保障力度。
二是创新多元消费场景,提高消费意愿和层级。一方面,着力培育新兴消费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和银发经济,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与年龄群体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与质量提升。另一方面,鼓励经营主体充分使用数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和创设多元消费场景,满足居民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方面消费需求。
三是提升软硬基础设施,激发投资活力。投资需求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硬的基础设施方面,集中力量支持“两重”项目和城市更新行动。2025年广东计划统筹安排重点项目1500个,总投资约9.2万亿元。其中,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项目978个,年度计划投资6304亿元,将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软的营商环境方面,将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防止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资。
科技创新 稳健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以进促稳”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过去以要素投入拉动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广东长期以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保持在全国首位。2024年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占GDP比重3.6%,力度进一步提高。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多领域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部署,将进一步引领推动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聚焦“卡脖子”领域,推动技术自主化进程。设立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资金,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技术攻关。同时吸引全球优秀科研团队参与攻关,构建创新人才体系。2024年广东省财政安排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和带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今年将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创新研究支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继续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数智化升级,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和新业态。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已超1500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覆盖技术突破、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今年将进一步通过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构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与此同时,设立创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市场引导,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促进协同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集群,推动广州、深圳等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互补优势。根据《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第二。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进科技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辐射,缩小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构建更加均衡的省内创新生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服务实体 稳慎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服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广东金融服务平稳发展,特别是科技、绿色和普惠金融领域,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末,广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9%。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匹配的社会融资和货币供给。
一是扩大金融开放,稳定和提升外资使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汇领域改革,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金融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区,也是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渠道。2023年,从香港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111.79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8.10%。接下来将依托试验区扩大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定外资和提升外资使用效率。如适时扩容沪深港通、债券通和理财通等基础产品以提高投资范围和额度,提高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便利化居民跨境投融资。同时,优化和简化资本项目业务管理,放宽外债账户管理、简化专项审核等等,便利化企业跨境投融资。
二是创新金融工具,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金融服务格局。截至2024年7月,省财政已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省产业发展基金、71亿元的省创新创业基金、100亿元的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今年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府资金引导机制和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形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继续推动金融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提升金融服务便捷化水平,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粤东、粤西等相对欠发达地区,提高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