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大洋网:“青言青语”引领青年思想|开学季·思政课·大家谈

时间:2025-09-12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

分享到

大洋网9月10日讯(记者 林霞虹 曾俊 张姝泓)青年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价值观念多元,最忌古板说教。在高校里开展思政教育,如何能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作为时时都要与青年打交道的团校,又是怎么将“青春态”融入思政教育的?日前,记者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及广州市团校,一探究竟。

华南理工大学:

青春化艺术再现“红色甲工”历史

让理想信念成为可学可循的精神坐标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晓丽说,当代青年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价值观念多元,面对这些新特点,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地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是教育强国建设中必须直面的议题。

在她看来,青年学生拥有极强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感,他们希望将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奋斗相连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实施了思政课程‘领道’计划,推出‘民族复兴’‘青春感怀 ’ ‘圆桌论坛’ ‘热点透视’等品牌,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讨论辨析中深化理论认同,提升思想水平。”

“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王晓丽说,在华工的课程思政精品通识教育课程中,专业老师们会带领同学们citywalk,从建筑设计中读懂文化传承,从城市规划中感悟人民至上,从生态治理中体会绿色发展。每一次的行走、观察和思考都催生了同学们更浓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这种跨学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价值。

《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是华工原创的一部话剧,自首映六年以来成功演出19场,观看人数达2万人次,吸引千余名师生参与筹备工作,多位校友返校再次登台参演,“圈粉”无数。

华工软件学院大二学生蔡焯泓曾在读大一时扮演过话剧里的周文雍。“这段经历很难忘,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也会想在戏里戏外都变得更优秀。”法学院研一新生杜思琪早在学校读大二时,就第一次观看了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看完话剧,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周文雍等先烈的家国情怀,也更好地了解了我们学校的光辉历史和红色基因。我和同学们都深受感动。这比任何生硬的说教都管用。”

王晓丽说,学生们通过亲身演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实现了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周文雍和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这一悲壮篇章,通过青春化的艺术再现,革命年代的生死抉择和浴血奋战变得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理想信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学可循的精神坐标。

华工还活跃着不少学生宣讲队伍,他们充分发掘五山校区文物遗迹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以走读式讲解深化爱校荣校之情。由学生担任主讲人,用年轻人的话语讲述校园历史、科学家故事和改革发展成就,让厚重的校史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形式,创作以“红色甲工”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些作品源自青年、传播于青年、引领于青年。

思政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讲,还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华工的众多学子走进红色景点、走进乡村一线开展思政实践,在沉浸体验和调研访谈中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前进力量。王晓丽介绍,华工还充分发挥以工见长的优势,在学生金工实习、生产实践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工科之美,弘扬工匠精神,在千锤百炼和动手操作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走出教室小天地,融入社会大课堂

高校思政课如何摆脱“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真正入脑入心?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把思政课讲在祖国的大地上,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间地头里的思政课,真正把思政课讲活讲透,让思政课贴近现实生活,贴近青年学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玉华教授表示,学校深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增强了思政课的沉浸性与互动性,提升了“三全育人”实效。

汤玉华介绍,根据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的特点,学校构建“五金思政”体系,实施“六维转向”,实现“德技并修”:从课堂内的实践任务设计,到课后实践活动,再到师生共创思政活动成果展示,通过融入产业发展、企业社会发展的真实案例与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协作、思维、创新能力,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思政力量。

同时,学校着力建设“三大课堂”协同育人平台。第一课堂夯基固本,运用模块化教学、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持续开展“精彩一课”教学展示32期,实施“一师一品”。第二课堂赋能拓展,依托成绩单、德育导师工作站,融入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凸显工科特色。第三课堂实践深化,与企业、社区、乡村共建22个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活动28次,吸引学生3万人次参与。学生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近年来,“行走的思政课”正依托多元平台焕发生机。“云端课堂”拓展广度,打造“网络课堂”与“云”思政、虚拟仿真教学,开发上线3门在线课程,10个模块,300学时;研发1个数字人2个AI学习智能体,完成100个核心知识点的知识图谱的初步构建。学校深入挖掘广东红色资源,利用黄埔军校、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场馆资源,开展现场体验式、全景式教学,打造“红色课堂”。

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发生。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二学生郑娟虹表示:“思政课原来还能这样上!当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永庆坊的骑楼老街、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那些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突然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让我们在实地走访中深刻理解了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脉搏。”

广州市团校:

以“青言青语”讲好大思政课

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青春化的核心,在于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向‘情感共鸣’和‘思维激活’。”结合多年创新实践,广州市团校团属培训部部长胡国近日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分享道。

据了解,近年来,在团市委领导下,广州市团校作为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持续改革创新,以“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研习等为载体,用好用活广州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青言青语”的形式打造新时代大思政课创新模式。

参观场馆展览、讲述红色故事、演绎红棉剧说、参加红棉展映、描绘红色画卷、唱响红棉赞歌、开展缅怀活动、开展志愿服务……面对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沉浸式研习任务,近年来,“行走的思政课”成功“圈粉”许多广州团员青年。

胡国介绍,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团市委的领导下,广州市团校依托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策划推出“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研习,研发“羊城千年史迹路、百年峥嵘红色路、改革开放强国路、高质量发展腾飞路”四大类40条研习路线,以“青言青语”“童言童语”的生动形式,将广州众多的红色史迹点打造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思政课“大课堂”“活教材”,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红色矩阵”,让广大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研习任务,“穿越”历史时空,走读英雄足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角主力。

据统计,2023年以来,广州市团校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等单位,和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员干部、团干部、团员青年、青少年等不同群体代表1.4万余人、开展红棉研习1300多场次。通过H5小程序,红棉研习实现“线上报名+领取任务+线上打卡+线下参与”的互动闭环,达到“思想上传承、行动上接力”的线上宣传教育效果。

“红棉研习不仅成为社会各界读懂广州的学习新时尚,而且成为‘行走的思政课’广州创新模式。”胡国说。

除了在室外开展鲜活的红棉研习外,2023年以来,广州市团校践行“历奇教育”理念,以团队建设、红棉研桌、红棉剧场等形式开辟团校大思政课的“新场域”。

胡国介绍,市团校运用“历奇教育”理念,将党史、党的创新理论等内容蕴含于团队建设课程中,让学员通过小组任务形式快速组建学习团队、建立团队文化、培育团队精神;在“红棉研桌”课程中,让每一名学员都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小组研习中,主动“品味”真理、“趣学”党史,让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学习更加生动;持续升级《东园启航》剧场教学,将其打造成为浸润式、互动式的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引领力,并在团一大纪念馆等地进行公开展演。

在云端,广州市团校以“融媒作品”为载体,推出《绝笔家书》《亲爱黄埔》《她的名字叫红》《广州·正青春》《字里行间见“信”仰》等不同系列“有热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大思政作品,助力大思政课“火出圈”。其中“青春志百年”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并在央视频巴黎奥运会推广视频中展播。为打造“没有围墙的思政课堂”,广州市团校还打造全国首家“云团校”3.0版本,上传712门课程。

“我们希望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让思政课这一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与年轻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青春姿态。”胡国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