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9月27日讯(记者 章程 丁雄)共话老城市新活力,共谋高质量发展大计。 9月27日,“‘老城市新活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202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广州召开。多名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深入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生动实践,以及广州在资源集聚、扩大开放、科技创新、社会治理、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等领域激发新动力焕发新活力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为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建言献策。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成立于2018年,是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的高端新型智库。自成立以来,广州智库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年度论坛,广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与广州发展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研究与交流平台。
辩证看待城与市关系 让城市发展更美好
如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分享了其对城市的理解,“城市由城与市两部分组成,城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需要做好管理、防卫工作;市则是生活交易的市场。城是有边界的,市则没有边界”。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更新,既要考虑城,也要考虑市,要辩证理解城与市的关系。
围绕城与市的发展,郑永年提出,目前,有的城市出现“有城无市”的现象,有的城市为了管理,一味追求人口高端化,出现“城大于市,市越来越小”的情况,存在服务单一化的瓶颈,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他强调,城市发展应该要加大发展市的力度,要把工作重心转到市这一层面,要满足多元化服务的需求。此外,要把高水平对外开放应用到城市更新上,对于珠三角城市,要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技术集中到大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郑永年表示,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造城,不仅仅在于一味追求GDP增长,我们要总结经验,改善不足,让城市更加美好,对老百姓更有意义。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释放广州创新活力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也是激发广州创新活力的战略选择。”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看来,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相对独立运行又相互联系:科技为金融提效,金融为科技分散风险、集聚资源;产业是科技载体,科技则为产业供给技术支撑。“例如,科技创新从科学的发现,到产品的研发,再到大规模的产业化,需要跨越若干个‘死亡之谷’。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的介入可以分散创新各个阶段的风险。” 王一鸣说。
谈及广州现状,王一鸣表示,近年来广州的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填补了一批国内空白。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市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44%。企业全年R&D经费达686亿元,占全市比重为65.8%,有效发挥了创新主力军的作用。此外,广州还成功突破了深海潜航器、仿生合成橡胶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全球首个肿瘤内注射药物、全国首台场发射透射电镜等创新产品。2024年,全市共有7049家企业获得各类知识产权4.78万件,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但他同时指出,广州依旧面临原始创新薄弱、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受制等堵点。如何破局?王一鸣表示,首先要强化科技核心地位,战略上从“跟踪追赶”转向“部分领域引领超越”。 其次,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终端产品转向技术迭代更快的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硬骨头”。此外,他还强调需要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如今科技和产业越来越融合为一体,我们还要推动金融供给体系的适应性调整,拓展商业银行支持科创的空间,优化投贷联动模式。” 王一鸣说。
创新赋能工商业,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体现在哪里?在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王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离不开人口要素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密度、增长率以及净流入率。他表示,研发型外资、高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流入正成为新趋势,这正是结构升级和经济活力提升的表现。而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广州,必须在层次和结构上体现引领担当。
王珺表示,产业是决定经济活力的关键因素,可持续的经济活力依赖于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兴起并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针对新时期如何激活广州“老城市新活力”,他明确提出,必须用创新赋能工商业。“现在我们仍然要靠工商业来推动发展,但背后的逻辑已从过去的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优势,转变为依靠人才、资本等争创发展新优势。”王珺说道。“创新必须是两个方面,一是赋能传统产业,二是开辟新赛道。”他强调,这既包括通过绿色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又包括培育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全新赛道。
培育传播城市名片 让广州更好走向世界
数据显示,2024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897.8万人,城镇化率为87.24%。如何让广州更好地成长,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讲好广州故事,让广州更好走向世界?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聚焦培育与传播广州“一城二都三中心”城市名片,从自然生长、培育成长、持续增长三个维度进行探讨,提出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与传播力的见解。
“从城市发展脉络来看,我们可以通过6把尺子看广州”,吴志才介绍,广州的城市名片源于历史基因,来自于自然生长,通过梳理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将广州名片概括为“一城二都三中心”6张名片,即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时尚之都、国际演艺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赛事中心。这6张城市名片,凸显了文化魅力、产业实力、民生活力,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在自然生长、不断茁壮发展。
吴志才分析,目前来看,在城市品牌的培育上,存在“有实力但合力不足,有品牌但联动不够,有传播但共鸣不强”的发展困境。为此,要更好地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名片,就要形成品牌理念,打造品牌生态,提升品牌体系,去培育广州城市品牌的成长。他建议,要让城市发展与品牌文化共生、在地文化与新兴业态共融、政府引导与市场市民共建、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享,实现城市名片的生活化、场景化、体验化。
为实现城市品牌传播的持续增长,吴志才建议,要从顶层机制上发力,通过政府自觉、市场自主、民本自发“三方协同”,其中,政府层面应提供城市品牌建设发展所必需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市场则是推动城市品牌发展、传播的核心力量,要充分发挥城市合伙人和数字平台的作用,还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这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此外,要通过数字传播、讲好故事,融入全球传播网络,进而实现从本土化到全球化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