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华园

南方杂志:谢加书、彭雪云:以人工智能赋能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5-11-05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浏览量:10

分享到

南方杂志11月14日讯(作者 华南理工大学新时代网络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加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彭雪云)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新一轮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为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实践路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前列”注入强劲动能。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人工智能正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深度融入广东文化建设的各领域,构建起“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新范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人工智能助力科学知识教育与普及。广东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构建“政策引领+技术创新+社会协同”的智慧教育新格局。依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广东积极推进“智慧赋能”行动,加速发展“智慧教育”。一方面,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VR实验室等,实现互动式科普学习,推进全省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全省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人工智能驱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广东拥有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人工智能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活力。其一,在创造性转化方面,人工智能已实现对广彩、潮绣等非遗技艺的数字化采集、建模与保存,构建起永不消逝的文化基因库。其二,在创新性发展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文化素材的深度学习,创作新的粤剧剧本、设计融合现代元素的岭南建筑方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此外,人工智能也在驱动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广东以科技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以数字赋能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

三是人工智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普惠。广东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深入实施《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21—2023)》,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在服务普惠方面,通过覆盖全省的“粤读通”数字证卡系统,广东实现各级公共图书馆用户信息的全省互联互通互认,完成144个县级以上文化馆数字服务对接,让偏远地区群众同等享受数字文化资源,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从“单线服务”“基础覆盖”向“双线协同”“公平普惠”转变。

四是人工智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开放包容的优势,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跨文化交流。在语言互通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翻译软件支持粤语、英语、葡语等多语种实时转换,有效促进湾区内外商务与文化交流。在文化传播领域,“文化广东”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向湾区内外推送岭南文化内容,如粤剧、客家山歌的数字化展演。同时,大湾区积极引进国际文化资源,如深圳文博会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推动双向交流。这些举措以技术赋能人文交流,彰显了湾区“共建共享”的文明互鉴理念。

人工智能赋能精神生活实践,形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正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开发与智能服务供给,深度融入广东民众精神生活实践,成为形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它促进了公民基本道德的践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推动了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

一是人工智能强化公民基本道德践行。广东正在通过智能社区建设推动道德实践落地。如深圳宝安区推出的“AI移动网格员”系统,能有效识别占道经营、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形成“智能发现—自动分配—快速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及时纠正不文明行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抽象的公民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使文明习惯的培养智能化、数字化、直观化,为提升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二是人工智能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广东正通过人工智能与公共空间、红色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向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公共空间升级方面,深圳市龙岗区建成全市首个区级全数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中心,依托AI互动问答、VR技术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参与的互动场景,让抽象理论具象化。在红色资源应用方面,广东推出全国首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省级党史学习教育融合智媒体平台“打卡广东红”,通过AI合影、手绘红色地标等创新功能,让用户生成个性化数字藏品,实现红色教育的社交化传播与跨时空互动;并上线“广东网上红色展馆”,运用VR全景技术让用户“云游”全省51个红色景点,拓展红色教育的时空维度。这些创新实践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提供了广东经验。

人工智能赋能精神文明治理,涵养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广东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治理实践深度融合,重点突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和网络空间治理两大关键领域,构建精准高效的精神文明治理体系,涵养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一是筑牢人工智能视域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广东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理论传播方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实施主旋律弘扬工程,打造“粤学习”智能平台,并创新推出“学习日历”“进村入户”等网上理论传播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实现理论传播的精准化、常态化。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宣传方式,实现对“广东好人”等正能量内容的精准推送,有效涵养了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是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治理。依托“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技术支撑,广东构建起智能化的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如针对网络谣言治理,省委网信办联合企业研发智能辟谣系统,与“广东网络辟谣平台”实现数据联动,提升响应速度。这些成效展现了技术手段在清朗网络生态治理中的应用效果,助力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3年度课题(编号:2023GZGJ117)成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