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25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融合共生,文脉新传: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与设计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举办。会议由广东省社科联、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广东省数智赋能设计创新实验室承办,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广东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学术力量。

年会开幕式现场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出席开幕式。李宜航表示,本次会议聚焦岭南文化双创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双创实践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需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配置。他同时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在设计学领域的深厚底蕴为本次年会研讨提供了理想的学术平台。
会议设置主旨报告以及“面向AI的设计教育”“面向AI的设计研究”两组平行论坛。在主旨报告环节,七位来自各地高校的学者围绕智能技术与设计的融合展开了多维度探讨: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介绍了人因大数据与文化大数据在驱动智能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学界、产业界的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张康教授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借助AI融合东西方艺术风格,并将其运用于艺术与设计实践;
·清华大学马泉教授则聚焦人工智能,特别是通用人工智能对艺术与设计教育带来的冲击与重构可能;
·广州美术学院李勇教授阐述了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智能出行设计学科的研究框架、教学体系与实践路径;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沈俊教授探讨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新中的赋能潜力;
·同济大学曹楠教授围绕“智能创意设计”剖析了逻辑与范式的转型,探索人机共创与自主创意涌现的新阶段;
·华南理工大学王枫红教授分享了运用数智技术的经验,以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融合与再生。

多位学者在主旨报告中分享观点
会议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中青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来自全国智能创新与设计研究领域的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50余家单位的代表及400余名高校学生参加了会议。
作为本次年会主办方之一,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设计学领域,学校通过建设学科交叉中心,致力于推动文工交叉研究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范式变革;设计学科将紧紧把握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契机,积极投身国家和区域重大项目研究,致力于培养适应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









